|
工業機器人仍有很大加“密”空間其中,搬運和上下料作為首要應用領域,2019年銷售6.2萬臺,在總銷量中的比重提高至43.06%;焊接與釬焊機器人銷售3.4萬臺,占比為23.61%;裝配及拆卸機器人銷售2萬臺,占比為13.89%。 從應用行業看,電氣電子設備和器材制造連續第4年成為中國市場的首要應用行業,2019年銷售工業機器人超過4.2萬臺,占中國市場總銷量的29.17%;汽車制造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應用行業,2019年采購機器人3.3萬臺。 “工業機器人不是萬能的,并不是所有行業所有工廠都能應用工業機器人。”易建強說,更多的則是應用在流水線上,完成一些簡單且重復性的工作,如搬運、焊接、噴涂、裝配、垛碼等,在這些行業,工業機器人技術已經很成熟。“隨著技術的進步,打磨機器人等已出現。未來根據市場需求,將出現更多的應用。” “在應用過程中,新上的生產線如果從規劃階段就考慮了導入機器人,那么經過前期磨合,就能夠比較順利地投入使用。”易建強表示,如果是老舊工廠的改造,工業機器人不僅對空間有較大要求,對上下游生產線可能都會產生影響或提出特別要求,因此需要全盤考慮。 如果說機床是傳統制造業的基石,那么,到了新時代,工業機器人就是智能制造業的基石。 “但是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與發達國家還有一些差距。”業內專家表示,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,在所有制造業的機器人平均密度中,排名第一為日本,達到364臺/萬人;德國為346臺/萬人,美國為228臺/萬人,中國僅為187臺/萬人。 以汽車制造行業工業機器人為例,美國汽車制造行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為1287臺/萬人,達到歷史新高,目前位列全球第七位,高于日本的1248臺/萬人,接近于德國的1311臺/萬人。 而中國雖然是汽車制造大國,年汽車產量已多年位列全球首位,但我國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較發達國家仍有差距,目前約為938臺/萬人,位列全球第十二位。 “盡管我國已有新松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公司,但大部分規模都不大,且基本上是輕量型或中型機器人,不具備生產大型或超大型工業機器人的能力。”易建強表示,除了材料問題之外,還有大功率電機、驅動器、減速器等關鍵部件存在明顯不足。 同時,我國工業機器人同質化十分嚴重。現階段,很多工業機器人品牌的產品在性能、外觀、技術甚至是營銷手段上都呈現出相互模仿的現象,就連各個廠商研發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生產目的都是一樣的,因此縱觀現在的工業機器人市場,幾乎沒有什么表現突出、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機器人產品。 此外,產業鏈不夠完善,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。以生產伺服電機、控制器、減速器等以核心零部件為主的上游產業一直沒有得到較大突破,三大核心零部件尤其是被稱作“工業機器人大腦”的減速器嚴重依賴進口,導致國內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,產業面臨空心化風險。 “專業型人才缺失。”易建強表示,在制造方面,伺服電機、控制器、減速器成為制約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瓶頸,而我國這方面的技術人才極為匱乏。在應用方面,相應操作維護、系統安裝調試、系統集成等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很大。“要發揮工業機器人的作用,必須有一支合格的技術隊伍,因此操作員及技術維修員等技術隊伍建設十分緊迫。” |